5月13日晚,由苏州大学王尧教授带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的若干问题”讲座在线上平台如期举行。这是文法学院中文系研究生春季“学术活动月”高端学术讲座的第四期。现当代文学方向带头人张景兰教授和文法学院院长吴明忠主持讲座,中文学科全体研究生和硕导聆听讲座。包括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和连云港师范专科学校等近十所百余位师生在线参与。
王尧教授是著名评论家和作家,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等。他的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当代散文史》《“新时期文学”口述史》和《王尧文学评论选》等,主编“新人文”对话录和《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大系》等,另有长篇小说《民谣》、散文随笔集《纸上的知识分子》和《时代与肖像》等,先后在《读书》《南方周末》《收获》《钟山》《雨花》和《上海文学》期刊等开设散文专栏,曾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理论批评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批评家奖等。
当晚的讲座,王尧教授从近期接受媒体采访回答的问题“当代写作者最大的困境是不是缺少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说起,引发对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相关问题的思考。讲座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文学制度研究的概念、问题与方法;二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奠定了中国当代文学制度设计的根本前提;三是以“双百方针”“二为方向”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内涵的演变;四是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演变及其对文学创作与评论的影响。王尧先生认为,当代文学制度是“高度组织化”,制度与文学的关系是复杂与动态的,并非线性和静态的。他特别强调,历史总是在断裂和联系交叉的方式中前行的,以往文学史往往注重断裂性、阶段性特征研究,而忽视不同阶段的关联性研究。
在两个小时的讲授中,王尧教授以大量的文献梳理为依据,还原了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1956年的“双百方针”、1962年的“文艺八条”再到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提出的“二为方向”之间的继承与发展过程,清晰地勾勒出当代文学制度制定与建设的循环往复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最后,王尧教授指出,就目前而言,当代文学还不能构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史料学,相较于“当代文学史料学”,他更倾向“当代文学史料的整理与研究”的说法。史料的汇编整理十分重要,但需要与当代文学史研究结合起来,注入思想与观念。此外还要关注消费主义、数字化时代对当代文学制度、教育和评论的影响。在互动问答环节,王教授还和听讲师生分享了就创作长篇小说《民谣》的体会以及下一步创作与研究计划。